导读:俄乌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世界尤其是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,从俄罗斯向乌克兰首都基辅投下第一颗导弹那一天算起,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一年,目前还没看到结束的端倪。这一年,我们通过媒体的报道,看到了俄军从上半年的“多线进攻”到“占领顿巴斯”再到下半年的“守城斡旋”,战争已经不再依循俄方的计划而行,而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。普京作为这场战争最初的主导者,他做错了什么?又做对了什么?
虽说战争是以俄乌的名义进行,实际上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给予了乌克兰极大的支持,拜登又是否真的如此“英明神武”,促成了“两大团结”并且“不战而胜”?本文通过观察俄罗斯和美国的得失,对战争的走向进行推演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能够从这场战争中吸取哪些教训?本文内容由郑永年教授与IIA学术编辑组就“俄乌战争一周年”为话题的讨论内容整理而成,供读者参考
2023年2月24日,俄乌战争持续了一整年。有观点认为,美国在这次战争中“不战而胜”。如果说美国是“不战而胜”,那么其“不战而胜”的对象无疑是俄罗斯了。如果从美国迄今没有牺牲一兵一卒,国内没有爆发大规模反战运动等指标来看,美国似乎“不战而胜”。但是,这仅仅是表象。战争没有结束的迹象,持续和升级的迹象则不断展现。现在还不是定论“谁主沉浮”的时候。
事实上,俄乌战争与其说是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战争,倒不如说是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战争。没有人会怀疑俄乌战争从开始到现在,一直是一场美国的代理人战争。根据一个德国研究机构的统计,过去一年,美国总共援助乌克兰700多亿美元,比其它各国援乌的费用总和还要多。经典意义上的“代理人战争”往往涉及两个当事方,以及两个或以上的外部势力方。美国虽然并未派兵加入战场,而是通过扶植乌克兰来掌控全局,这符合代理人战争的定义,但俄罗斯则直接参战了。表面上这场战争是在俄乌之间进行,实际上是俄美之间的“战争”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卷入冲突,在背后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和情报等援助,使得俄乌战争成为代理人战争。
数据来源:德国基尔经济研究所(IfW,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)
但是,目前对战争谁胜谁负的“盖棺定论”仍然为时尚早。战争尚未结束,未来走向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甚至有演变成更大规模战争的危险。不过,我们还是可以从战争迄今的情况中总结出一些人所言的美国“不战而胜”的理由。说美国“不战而胜”是相对于俄罗斯而言的,通过比较,人们可以了解俄罗斯和美国双方做“对”了什么?做“错”了什么?
这里的“对”“错”都加了引号,主要原因有二。第一,讨论美俄双方的战争是有立场的,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,而对方是错的。第二,战争一旦开始,便进入战争自身的逻辑,偏离战争之前所作的战争计划,而对错也只是事后的评说。
普京做错了什么?
经过一年的时间,人们可以回过头来评估,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这场战争中做对了什么,又做错了什么。
总体而言,普京的失误在于对内、外部各种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和高估。从外部因素来看,首先,他大大低估了乌克兰泽连斯基政府的抵抗意志。在战争初期,俄罗斯散布消息,指出泽连斯基已经离开基辅。这让人联想到塔利班引发阿富汗变局后,时任阿富汗总统加尼仓皇出逃的情景。然而,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,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尚在基辅,稳定了乌克兰的军心、民心,从而为战争从俄罗斯的“战略进攻”阶段转入“战略相持”阶段打下了基础。
2022年2月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将留守首都基辅(图源:法新社)